夏日炎炎,令人心动的暑假终于来啦,孩子们也逐渐释放天性,开始了假期“撒欢”,每年暑假是电信诈骗的高发期,同学们在享受暑假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防范诈骗
这些专骗学生的诈骗套路要当心!
套路一:网络游戏类诈骗
1、游戏币游戏点卡虚假充值
案例:学生小陈报案称:3月25日,其在家中想通过网上购买某书的薯币,便在某鱼APP上寻找卖家,根据卖家发布的广告添加一QQ群,群管理引导其到虚假网址(7355yy.cn)购买,其登录该网址后并进行购买,转账支付后,却未收到某薯币。其询问“客服”,客服称需转账900元才能激活账号,其按要求转账后,平台提示身份证号错误,其又再次转账。客服仍称账户超额,需要继续转账,遂意识被骗,共计被骗金额4000余元。
2、游戏账号、装备虚假交易
案例:2023年5月,有一名游戏玩家联系初中生曹同学称想买他的游戏账号,随后曹同学就和对方沟通并商定以2800元的价格将游戏账户卖给对方。接着对方发来 一个“弓孟号”交易平台的链接地址让曹同学点击下载,曹同学进入交易平台后,对方让其将游戏账号挂在上面进行出售,并称自己会通过该交易平台购买曹同学的游戏账号。
几分钟后,对方称已经把钱打给平台了,让曹某去提现。于是曹同学进入交易平台进行提现,不一会交易平台客服就联系曹同学,称其填写的资料错误,导致游戏账号被冻结,需要曹同学充值2801元才能解封,曹同学随即使用父亲的支付宝向对方转账2800元。又过了几分钟,发现还是不能提现,客服称其之所以不能提现是因为充值没有带零头,在对方的指引下曹同学继续转账28005.1元后,客服仍表示还是不能提现,需要继续转账10000.1元。完成转账后对方仍以不能提现为由让继续转账,曹同学感觉到自己被骗,无奈只能告诉了父母,后报警,共计被骗6.44万元。
3、升级代练游戏账号
案例:高一学生纵同学(化名)平时喜欢玩游戏,并为自己游戏账号购买装备等物品花费了2000余元。近日在游戏内一个网友称可以免费帮助代练游戏账号,使游戏账号尽快升级。纵某很是欢喜,便将自己的游戏账号、密码、手机验证码等信息告知对方,让对方帮助升级。过了几天,当纵某尝试登陆自己账号,查看升级情况时,却被告知密码错误,无法登陆。纵某向对方询问情况,对方称如果想要回账号、密码,需要支付200元,迫于无奈,纵某将钱转账给对方。可是,对方又说由于账号被盗,需要再次支付100元,纵某将钱再次转给对方。然而,对方却玩起了消失,不再回复纵某。察觉自己被骗后,纵某向警方报警求助。
1、游戏消费要量力而行,不要轻信“低价充值”和“高价收购”,不要在非官方网站上进行游戏账号交易,更不要找陌生网络代练,直接威胁账号安全。
2、学生要避免沉迷游戏,同时增强防范意识,尤其是买卖游戏账号、游戏币、游戏装备等诈骗类型,要明白此类情况除游戏官方经营或授权的第三方平台正规交易外,很多都是诈骗!所以,在适当玩网络游戏的同时要提高警惕,以免上当受骗。
套路二:QQ、微信冒充老师诈骗
案例:市民高先生的儿子刚上高一,家长和老师们便建立了一个QQ群方便日常联系。近日,群消息提醒“庞老师”发来通知:“各位家长中午好,本学期学校通知收取学杂费、资料费共2580元。请各位家长通过扫码的方式进行缴费,付款截图发群里备注学生姓名。”高先生立即按要求扫描二维码转账了2580元。直到真班主任庞老师发现问题并在群内澄清,高先生和各位家长才发现被骗。案例解析:
1、骗子一般通过清理僵尸粉、查快递等方式,诱骗微信用户扫描实际是电脑版登录的二维码,在确认登录后,便完成了对微信的控制,获取到“家长群”等信息,便潜伏进群。
2、伪装进群后,骗子会暗中观察,不仅精确分辨出哪个是“班主任”,更是掌握老师的活动规律,为下步诈骗找出“时间差”。
3、利用老师上课或是批改作业时不接触手机的“黄金时间”,骗子便立即实施诈骗,用提前克隆好的“班主任”信息,发布各类“缴费”信息,并且会要求家长尽快完成转账。此时,群里便会出现两个一模一样的“班主任”。
一、作为家长,不要随意泄露群号和二维码,保存好老师电话。如遇有人在群内收费或私信要求收费,应保持警惕,切勿轻信,及时通过电话与老师核实,不可盲目转账付款。
二、作为班主任,要积极检查自己所在班级群、家长群,核实所有成员身份,严格落实实名制度,对身份存疑的尽快踢出群。将QQ群、微信群设置为“审核通过后方可入群”,加群方式设置为“需要身份认证”,关闭“允许被搜索”。
套路三:教育退费诈骗
案例:陈女士收到一个陌生快递,里面有一张“教育部”抬头的某培训机构退费公告,称该机构资金链断裂,按照相关规定,给部分学员办理退费,并附上QQ群号和二维码。
陈女士加群了解情况,按照里面的公告提示创建账号,提供缴费凭证和手机号码给服务专员。随后,她接到一个自称平台客服的陌生电话,让陈女士下载退款APP并绑定银行卡。
正当陈女士半信半疑地准备进一步操作时,收到了苏州市公安局反诈中心的紧急预警信息,顿时如梦初醒。她马上发信息到群里提醒其他的成员,结果立即被踢出。“多亏安装了国家反诈中心,不然就危险了。”陈女士不禁后怕。
案例解析:
陈女士的遭遇并非个案,近期,此类“退费”类诈骗多发。该类诈骗对象往往是培训机构、平台的学员或家长,诈骗分子以快递、电话、短信、邮件等形式联系受害人,声称某培训机构办理集中退费,诱骗受害人加群。
群内成员多为诈骗分子的托,时不时发布“自己已收到退款”等信息迷惑受害人,诱导受害人下载APP,绑定银行卡,接下来便会以缴纳保证金、服务费,验证账户,“退费权益转让为第三方服务”等各种理由,诈骗受害人钱财。
1、当收到所谓“退费”通知,务必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培训机构进行核实查证,不要盲目按照通知内容操作。
2、正规退费流程都是通过原路返还的形式将资金退回本人缴费账号,凡是退费时要求额外支付费用的,都是诈骗。
3、不要随意提供身份证号、银行卡账号、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不要轻易点开来历不明的“网页链接”。套路四:威逼利诱学生贩卖“两卡”、搭建诈骗通信设备等“帮信罪”行为
什么是“帮信罪”?
“帮信罪”即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增设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作为刑法第287条之二,其中规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学生容易触及“帮信罪”的两种行为:
一、出租出借、贩卖“两卡”
所谓的“两卡”一般是指电话卡、银行卡以及第三方支付账户等。电话卡既包括我们平时所用的三大运营商手机卡、虚拟运营商电话卡、物联网卡等;银行卡包括个人银行卡、对公账户及结算卡、非银行机构支付账户等。
非法买卖“两卡”,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产生大量“实名不实人”的银行卡、电话卡,不但会被犯罪分子用来实施电信网络诈骗,还会被用于网络贩毒、网络赌博等犯罪中,这些犯罪现象对社会和家庭都带来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更关键的是,很多不明真相的学生、村民,在被骗子忽悠后,不惜牺牲自己的信用办理电话卡、银行卡进行贩卖,最后受到法律惩处或者信用惩戒,十分让人痛心。
二、搭建诈骗通信设备
如今,犯罪分子将服务器从境内转移至境外,将通讯工具从大众软件改为境外密聊软件或境内小众聊天软件,将作案设备从传统“伪基站”改为使用“猫池”(Modem pool)、GOIP 、多卡宝、VoIP等,这类利用新空间、新设备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技术性极强,增大了案件查办的难度。
学生涉世未深,不法分子在密聊软件上通过花言巧语哄骗未成年人提供个人信息等内容,使其成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帮凶”,甚至犯下“帮信罪”。
西安警方提醒:
1切不要因为一时贪念而把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U盾及对公账号、手机卡等重要的个人信息出借或出售他人,以免成为网络洗钱犯罪的帮凶,让自己滑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2重视自己的个人信息安全,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以免给自己的个人信用记录造成不良影响。
3发现非法买卖身份证件、银行卡、手机卡、对公账户、U盾等违法行为时应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共同维护健康良好的网络金融环境!